■街談
  愛心不該有“終點”
  但要小心被“浪費”
  曾經的熱點人物“三里屯賣花爺爺”如今成了“世貿廣場賣花爺爺”。患有癲癇的兒子已經做完手術,為什麼還在賣花?這裡的攤位費挺貴的,不少當地人對此提出質疑。世貿廣場的相關負責人表示,商場此前主動邀請了“賣花爺爺”,為其提供免費攤位。(5月22日《北京青年報》)
  “賣花爺爺”的故事經過媒體報道以後,引來如潮愛心,有人捐款,有人買花,最終幫助他還清了欠債,也完成了兒子的癲癇手術。本來事情發展到這個階段,已經很是圓滿了,但是最近有網友發現,“賣花爺爺”如今來到了攤位費很是昂貴的世貿廣場擺攤賣花,而且一天的收入高達千元。
  儘管世貿廣場有關負責人為“賣花爺爺”做了一番澄清,表示攤位是臨時的,而且是廣場方面免費提供給“賣花爺爺”使用的,但這件事不管是對社會愛心人士,還是對愛心活動的救助者、受益人,都有值得反思的價值。首先應該說,愛心是不應該有“終點”的,就像“賣花爺爺”表示的那樣,雖然目前家裡的債還清了,兒子的手術也做完了,但是以後兒子還要生活,還要治療,所以他需要有長期的收入來維持。從這個角度來說,他繼續利用“賣花爺爺”的眼球效益賣花掙錢,當然也沒有什麼。
  但是另一方面,雖然愛心不該有“終點”,但也要小心被“浪費”,被“揮霍”。這是因為社會愛心和慈善有“救急不救窮”的特點,因為在多數情況下,需要救助的人太多,但是愛心的力量卻往往有限。當我們通過奉獻愛心幫助“賣花爺爺”度過了最困難的時候,那麼就應該把剩餘的愛心資源轉移到比“賣花爺爺”更需要幫助的人身上,實現“愛心效益”的最大化。
  但是如果“賣花爺爺”故意隱瞞自己還清外債,兒子做完手術的事實,繼續靠打悲情牌來吸引大家買花,那無疑就是對愛心的一種“浪費”,是不道德的。實際上以前也發生過有些受捐助者在治療好疾病,渡過了難關之後,不願意把剩餘的善款捐給其他人,而想留著自己使用的事情。
  雖然我們不是聖人,但受助者這樣的想法,勢必會給愛心人士帶來情感上的傷害。而對於這種現象,法律和制度往往又有鞭長莫及之處,所以最終還是需要受助者的道德自律,在自己度過危機之後,能夠想想那些更需要幫助的人。而對於社會愛心人士來說,則應該對受助者的情況、信息隨時給予關註,避免愛心的“旱澇不均”,讓有限的愛心資源優先幫助最需要幫助的人。□苑廣闊
  (原標題:愛心不該有“終點”但要小心被“浪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g52ngyrs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