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的復興,絕不是要粘貼複製自己的老祖宗,而是應該從當代生活的實際出發來取捨,應該是服務於當代中國的核心價值觀建設,如果是為傳統而傳統,那就很可能造成某種價值觀的錯亂。
  □金嶺
  為了弘揚孝道,弘揚傳統文化,最近,安徽省六安市便以二十四孝故事為題材製作了一批街頭公益廣告,引發了爭議。
  最讓人難以接受的,是其中被魯迅先生痛批過的那個叫“郭巨埋兒”的故事:講的是漢代有個叫郭巨的人,因為家境貧困無力奉養老母,為減輕負擔,就和妻子商議埋掉了自己的兒子,以節省糧食供奉母親。孩子雖然最終沒埋成,但這故事聽一聽都渾身起雞皮疙瘩!
  弘揚傳統文化,確實是必要的,從官方、學界到民間,是有廣泛共識的。但我們在弘揚傳統文化價值的時候,首先得分個良莠,仍然用“郭巨埋兒”這種反人性的故事來勸人行孝,就必然會帶來嚴重的價值觀錯亂,會讓今天的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產生巨大誤解。
  出這種偏差不是偶然的,原因是一些人用急功近利的態度弘揚傳統文化,對他們而言,最便捷的辦法就是簡單模仿,就是“複製”,然後“粘貼”。這種態度已有多種表現,比如有學者認為,“從歷史經驗看,喪禮肯定起到了敦化風俗的作用”,沒有了傳統的喪禮,中國文化就徹底沒有希望了,因而主張恢復傳統土葬的習俗。這種主張從根本上否定了半個多世紀以來幾代人為之努力的殯葬改革,無論從學理上,還是從現實性上看,恐怕都經不起掂量;再比如有的學者談到大國崛起如何積聚“軟權力”時,妄言中國應該回到“朝貢體系”,說至少從中國人的角度看,在19世紀中期西方的“國際”觀念進入東亞之前,東亞秩序的制度基礎就是圍繞著天朝而形成的“朝貢體系”。雖然作者強調這一體系主要“是依靠華夏‘禮義’——也即政體組織形態、儒家理念、法律體系——的吸引力”來構築一個非強制性的“天下秩序”,但這些理念和當今世界主流價值的背離,已是再明顯不過的了。更值得警惕的是,還有一些人以“為往聖繼絕學”之名挾持孩子脫離了義務教育的框架去全面讀經,真不知道這麼個搞法兒我們的主流價值觀怎樣向下一代身上傳遞。
  我們要復興的,是傳統文化中那些能適應當代生活需要的有價值的部分,對於那些不能適應現代生活需要的過時的甚至是糟粕的東西,則必須揚棄,像“郭巨埋兒”這種文化糟粕,不但要揚棄,還要像魯迅先生那樣痛加批判才對。以為必須恢復古人留下的土葬習俗才能“民德歸厚”,否則中國傳統文化也就很難有希望了,那麼,今天晚輩見長輩、下級見上級,是不是得跪下來磕響頭才算是恭敬呢?至於某些人津津樂道的“朝貢體系”,雖然論者一再強調是在文化道德意義上來重提“朝貢體系”,但使用這種語言一廂情願地想象中國在未來世界上的位置,這讓其他國家怎麼想,能獲得認同嗎?
  中國文化的復興,絕不是要複製粘貼自己的老祖宗,而是應該從當代生活的實際出發來取捨,應該是服務於當代中國的核心價值觀建設,如果是為傳統而傳統,那就很可能被古人牽著鼻子走,並很可能造成某種價值觀的錯亂,這不是聰明,是愚蠢——豐厚的傳統文化,應該讓我們變得更聰明,而不是相反。
  本稿件所含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齊魯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原標題:弘揚傳統別玩“複製粘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g52ngyrs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